敦煌—— 大英博物馆沉思录(16)

16

他很有些夸张和自豪地说,在敦煌的佛教哲学里,什么西方哲学里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还有黑格尔,什么中国的孔子、孟子和老庄,他们的哲学在敦煌佛学里都早已经被包含了……

从汉代(公元前3世纪~3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开始,西域这一概念正式进入中国史册,同时也是汉文典籍对中国探险考察者的最初正式记录。此后,不论是西域的经行者,还是有关记述,均不绝于史。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外国经行者也开始大量涉足西域。然而,随着海运的畅通,西域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的巨变,昔日辉煌一时的丝路要冲渐趋沉寂,无数古城遗址埋入沙海。

从9世纪以后,外国人对西域的考察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从9世纪到17世纪,有大量的西方人经过过西域并留下有关记述,历史上有书记载的如:火者盖耶素丁、依宾麦黑尔、柏朗嘉宾、卢布鲁克、伯哥洛提、费尔多·扎科维奇、叶夫拉依莫夫等等。当然,最为知名的还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及其游记、葡萄牙人鄂本笃及其有关记述。

当丝绸之路因各种原因中断后,欧洲人对这一陆路交通线以及远在东方的中国,都缺乏足够的认识。《马可·波罗行记》虽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被当作传奇文学来看待,至于书中所提到的“契丹国”,似乎更是子虚乌有之事。同时,一个新的国名——“支那”开始进入欧洲人的视野。为了证实“契丹国”是否就是“支那”,欧洲耶稣会委派一个神甫去做实地考察,此人就是鄂本笃。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国际东方学的兴起,丝绸之路—西域成为国际学术界考察的热点,众多外国探险考察者纷至沓来。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全世界的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西域—丝绸之路探险史上热闹的时期。一批探险家在中国西域地理上的“发现”,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震动。 西域—丝绸之路成为国际性探险考察与研究的热点,在沉寂了数百年之后,再次成为东西方共同关注的焦点。 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橘瑞超、格伦威德尔、勒柯克、亨廷顿等世界知名的人物都属于这一时期。楼兰古城、尼雅遗址、米兰遗址、小河遗址、李柏文书、大量佉卢文简牍、准噶尔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也都发生于这一时期。 从现代意义上的,或者说学术意义上的西域探险与考察,正是产生于这一时期。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是新疆探险考察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古丝路文明的再发现时期。随着特林克勒的被驱逐,和斯坦因最后一次西域考察被拒绝,外国探险家在中国新疆自由进出随便掠取文物的时代结束了;而随着斯文·赫定博士所率中国西北考察团活动的开始,则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关于由于战争的原因(例如1906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8年的抗日战争等),和西方探险家到中国西域盗窃中国文物等原因致使中国文物大量散落的西方的现状,下面兹引述两个新闻事件供读者思考。

2002年12月9日,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研究院、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立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柏林国立博物馆佛罗伦萨OpificiodellePietreDure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洛杉矶J·保罗·盖蒂博物馆、阿姆斯特丹Rijks博物馆、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圣彼得堡国家遗产博物馆、洛杉矶县艺术博博物馆、马德里Thyssen-Borncmisza博物馆共19家欧美博物馆、研究所联合发表《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声明》,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原属国。原文如下:

 

此条目发表在散文及扎记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