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你身后的夜色
你问我看什么?
看你身后的夜色
你问我看什么?
看你身后花园里那只欢蹦乱跳的小鸟儿
你问我究竟在看什么?
看你身后的夜色和花园里那只欢蹦乱跳
的小鸟儿
你问我究竟看见了什么?
你就是你身后的夜色
你就是你身后花园里那只欢蹦乱跳的小
鸟儿
(原载川沙诗选集《春夜集》)
The Night Behind You
You ask what I was looking at —
the night behind you.
You ask what I was looking at —
the chirping bird in the garden behind you.
You ask what I was really looking at —
the night and the chirping bird in the garden, behind you.
You ask what I saw —
You, the very night behind you.
You, the chirping bird in the garden behind you.
[9]夜色的澄净与忧思
胡友峰 博士
诗人总是在自己的诗歌中诉说着自己的情感,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只不过有的诗人用简单明了的抒情化语言来诉说,而有的诗人则是用晦涩的难懂的象征性语言来表达。这一点从诗歌发展史上可以看的非常的清晰:如果说传统的诗歌由于古典主义的禁锢而追求一种韵律美和外在形式的和谐,从而使得诗人的情感思想被诗歌外在形式美所遮蔽的话,可以说,现代诗歌的本质就在于诗人在诗歌中穿越现实的束缚从而内心的自由思想表达,也就是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因素已经占据主要的地位,而外在的形式则主要是服务于诗人的思想了。当然,在现代诗中,诗人所追求的思想情感内容与诗体的外在形式并不是分裂的,而是在诗歌韵律化的语言中获得了内在的契合,诗人情感表达的原创性与诗学意图的自由表达在其个人的生命体验中融合在一起,诗人通过最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将这种源自生命体验的融合表达出来从而能够获得了自己的诗学意图。《你身后的夜色》这首诗是简单的,美丽的,也是复杂的,说它是简单的美丽的,是因为在诗歌的外在韵律上很优美,几乎是在用几个重复的问句来探求诗人的视觉追求,说它是复杂的,晦涩的,是因为诗歌在似乎重复的四个问句之中,诗人建构起了一座思想的舞台。在简单与复杂、美丽与晦涩的交织中,我们品味到了诗人的深入骨髓的通彻之“思”。
全诗共四小节,用四个问句引领,而四个问句看上去好像是重复发问,事实并非如此,后两个问句是建基于前两个问句上的,是诗人思想情感最畅快淋漓的表达,在这种递进式的发问中,诗人的思想逐渐趋向明了。“你问我看什么?看你身后的夜色”,在诗歌的第一节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这里的你指什么?是不是仅仅是一个相对于我与他之间的这个第二人称代词的“你”?并非如此,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晦涩象征的手法,只要我们能够想到诗人是漂泊异国他乡的游子,我们就能够想到这里的“你”是暗指诗人的祖国,祖国是母亲,是温暖的伟大的,为什么不用“您”呢?只要我们读了诗人的《物主义时代的隔海抒情诗观–荒原裸者自述》,我们就可以发现诗人对祖国有着“恨铁不成刚”的情感,祖国的的“政治高压”使得当代成为一个“无主义”时代,现代文人几乎都是残废,诗人正是在逃离“残废”的背景下才离开祖国的,因而在诗歌中诗人才用“你”,而不是“您”。在这一发问中,我们仿佛看见,诗人正在反思着祖国的拷问,你到异国他乡之后你在那里看到的祖国是什么样子呢?祖国真的是“无主义”吗?祖国问诗人看什么?诗人的回答是:你身后的夜色。夜色是美丽的,也是澄净的,可以给人无限的遐想,但是夜色毕竟是黑暗中的景色,诗人在异国还是看到了祖国埋藏在身后的黑暗和污垢,诸如“无主义”–强权政治对个人感性欲望的压抑和“物主义”–市场化以后疯狂的物质崇拜思想。在这里,诗人隔海看见了祖国的阴暗面。而在诗的第二节中,诗人又给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对待祖国的思想情感,同样的发问,而诗人的回答是迥异的,“看你身后花园里那只欢蹦乱跳的小鸟儿”,祖国身后蕴藏着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勤劳奋进的人民,“欢蹦乱跳的小鸟儿”是一种飞翔和前进,身在异国的诗人,同时也看见了祖国的日渐兴盛和飞翔发展。“你问我究竟在看什么?看你身后的夜色和花园里那只欢蹦乱跳的小鸟儿”,这一问句加了“究竟”一词,事实在强调诗人的本意在看什么?是看祖国的阴暗面还是在看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因为在前面同一个问句诗人给出了这两个完全迥异的回答。诗人的回答是,这两方面我都在关注。诗歌的最后一节点出了诗歌的主题,同时也是诗歌的高潮部分。“你问我究竟看见了什么?你就是你身后的夜色,你就是你身后那只欢蹦乱跳的小鸟儿”,在这里要注意诗人的问句中用“看见”代替了“看”,看与看见是截然不同的,看强调的是过程,而看见则强调了看的结果。我看见的是祖国的阴暗与光明两面,而最终看见的只是祖国“你”,在诗人的内心深处“祖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无论诗人在那里,最终还是看见了“祖国”自身。而两个“就是”则成为“祖国”的两个注脚–阴暗与光明,这是对祖国的进一步界定,而这种界定则是服务于“祖国”的,诗人最终看见的是“祖国”,可见祖国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现代抒情诗中,象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你身后的夜色》中,夜色置换了黑暗,身在异国的我被祖国的现实的“困扰”而陷入忧思之中,在诗人的忧思之中,夜色的澄净赋予了一种新的内涵–即在这忧思之中,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转化成了意象的创造和诗的结构的营造。诗的意象非常的具体,生动和清晰,诗人将其组成了一条明线(你–夜色–花园–小鸟),你既是夜色,也是花园和小鸟。在诗人“忧思”情感的照应下,诗歌的结构采取了重复变奏的乐谱手段,每一节的演奏方法和旋律、节奏都大致相同,从一个问句出发,在对这一问句进行回答,而每一个回答又都是建基于前一个回答的基础上的,最终有回归到前一个起点的问句,但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情感和忧思的加强。这样,每一节都在“发问”中将其意象功能彻底敞开,让我们读者的经验和情感随着诗人的一问一答而被充分的调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