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诗歌精品赏析19——诗及赏析:17狼群在吼

                  [17] 狼群在吼     

—— 一读让·保罗·萨特

狼群在吼

隔在

海的深处

荒原的尽头

渴望饮

鱼的汁

兽的液

人的血

 

狼群在吼

隔在

心的深渊

在獠牙边舌头的尖尖上

回味鱼的刺

兽的骨

渴望千年

人的心

 

  The Wolves are Roaring

——Reading Jean Paul Sartre

The wolves are roaring,

beyond the deep sea

and the end of wilderness,

craving the juices

of fish,

of beasts,

and drops of

human blood.

The wolves are roaring,

beyond the depths of the heart,

on the tips of their sharp teeth,

savoring the bones

of fish,

of beasts,

and dreaming a thousand-year dream

of licking

a human heart.

               这首诗歌原载2007年美国偌顿出版社《新世纪的语言》诗选集(Language for a New Centure, an anthology called Contemporary Voices of the Eastern World: An Anthology of Poems to be published by W.W Norton in 2007)

 

                          [17]他人即地狱

胡孝根 博士

狼在中国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狼和小羊、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鞭挞了狼的贪婪本性,在中国广为流传,并被选进了中国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国人也常用狼来骂人,如狼心狗肺、“尔为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等。然而人类历史往往是在悖论中进行的,一方面我们越来越来清醒地认识了狼的本性、渴望摆脱狼的本性,另一方面,我们又不知不觉地沾染了狼的习性,变得越来越像一匹狼。川沙先生的《狼群在吼》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的狼性特质,与狼共舞成为人的一种真实生存状态,人类的生存变得异常艰难。这一点单从诗的标题就可以看出。“狼”不指自然界的狼,而指丧失了人性具有了狼性的人。“群”言数量之大,实指具有狼性的人越来越多。“在吼”二字又极言狼之野性十足、狼性大发,“吃人”的嘴脸昭然若揭。而诗的副题“读让·保罗·萨特”则让我们想起了萨特的那句名言:他人即地狱。人和人关系的恶化,人性的冷漠残忍,令人发指。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印证这句至理。从而,“狼群在吼”和“他人即地狱”相得益彰,共同把人类生存的困境呈现在我们面前。人怎样与他人共处,这个古老的问题再一次困拢着享有高度文明的现代人类。深谙历史真谛的川沙发现,尽管人类生活的表层—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生活的深层—-人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变化却很小。与前者相比,人类在精神世界取得进步真是微不足道。因此,与改造人类物质世界相比,改造人类精神世界的任务更加艰巨和急迫。然而只有诗人和哲人才能穿透生活的表层,在繁华喧嚣的背后直视人类具大的精神危机,把人性最黑暗最丑陋的私处大白天下。但揭丑不是目的,揭丑是为了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找回缺失的人性,从而建构全新的自我,打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刻画了狼的吃人本性,昭示了人性的缺失。狼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一员,狼不可怕,可怕的是狼性大发,吞噬人类;人的灵魂世界同样是复杂的,狼性和人性都是其中一部分,本可共存,狼性不可怕,可怕的是狼性得到骄纵,失去控制,蚕吞人性。川沙先生极言狼性之凶残,实言人性之美好;极力揭露狼性,实乃张扬人性,呼唤人性回归。然而,川沙看到人性回归之路是何等漫长。因为,诗人已听到了“狼群在吼”,尽管它们“隔在∕海的深处∕荒原的尽头”,但它们正一步步逼近我们,咆哮而来,深海和荒原是阻隔不了狼的贪婪本性的,只会激起它们的征服欲。诗人接着写道“渴望饮∕鱼的汁∕兽的液∕人的血”,这正是狼的本性,掠夺和屠戮构成它们生活的全部。反观人类社会,不要说战争破坏了我们的家园,也不要说恐怖活动的阴影笼罩人间,更不要说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人使我们举步维艰。就拿芸芸众生来说,无论彪扞还是孱弱,无论贫穷还是富裕,都无一例外在拼命争夺,争夺着财富和空间,争夺著名誉和地位。我们拥有小楼别墅,哪管他人饥寒交迫。我们生活空间越来越大,我们心灵空间越来越小,小得仅仅容下自己。诗人突然发现,人类社会也是由一群狼组成的,只是更加虚伪和狡诈,“丛林法则”在这里也很适用,弱为强食在这里每天上演。

第一节诗人重点刻画了处于饥饿状态下狼的凶残本性。诗歌进入第二节,则刻画了欲望满足后的狼的贪婪本性。以抒情见长的诗人,在这首诗中突然变得极具理性。他指出,狼群并没有因为欲望的满足而暂时收敛自己的狼性,反而更加猖狂。诗人主要从三个层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揭露狼的邪恶本性。第一层诗人写道“在獠牙边舌头的尖尖上”,此句借“獠牙”“尖舌”等狼的生理特征,揭示狼性之可怕和凶残,暗示狼的天性就是吃人的;第二层诗人写道“回味鱼的刺∕兽的骨”,这里“回味”一词极富神韵,既写活了狼群欲望满足后的自得感,又预示着新一轮的掠夺即将开始;第三层诗人写道“渴望千年∕舔人的心”,“渴望千年”一词一针见血地指出狼的贪婪本性,千年不改其吃人的秉性。其实何止千年!马克思说,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的本性不断改变而已。川沙让我们看到,人的本性改变是多么艰难!然而,为了人类的进步,人的本性又非得改变不可!

此条目发表在川沙诗歌精品赏析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