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诗歌精品赏析21——诗及赏析:19 蜻 蜓

(19)蜻蜓

蜻蜓

像蜻蜓的眼睛

像蜻蜓的眼睛那样大大地冰清透明

像蜻蜓的眼睛那样向四面八方开阔地看世界

像蜻蜓的翅膀

像蜻蜓的翅膀那样晶莹那样闪闪发光

像蜻蜓的翅膀那样晶莹那样闪闪发光那样闪烁你的思想

像蜻蜓的翅膀那样轻盈鼓翼

像蜻蜓的翅膀那样轻盈鼓翼在这世间来来去去

 

 

红蜻蜓

绿蜻蜓

蓝蜻蜓

黑蜻蜓

白蜻蜓

花蜻蜓

我想是只红蜻蜓

上帝让我是只黑蜻蜓

 

 

黑蜻蜓

黑蜻蜓

你有那样大大的冰清透明的眼睛

你有那样晶莹那样闪闪发光的翅膀

上帝却还是只让我是

只让我是一个

一个

 

Dragonflies

1

A dragonfly is what

I wish to be.

The huge

Crystal clear eyes that can

Look at the world from all sides.

I wish to have its wings,

Its glimmering, translucent wings,

– Glimmering so. It dazzles me –

So light and soft,

Fully made,

Made to carry me over in this world.

 

2

A red dragonfly,

A green dragonfly,

Blue,

Black,

White, or

Even a spotted dragonfly.

Whereas I wish I were a red one,

God made me to be a black dragonfly.

 

3

Oh, the black dragonfly!

How I envy you.

Your icy clear eyes,

And your marvelous wings.

Yet God made me to be

A lonely

Man!

 

[19-1]寻找心灵之眼

——川沙诗歌《蜻蜓》赏析

李谱曼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城市里已经看不见成群的蜻蜓在午后的阳光中翩翩起舞的美景了。如今,偶然见到蜻蜓,也只是孤单的几只,在城市的边缘飞舞着。只有在我记忆的深处,还留有蜻蜓那轻灵的舞姿,那是自然赐予它的力量。

记得小时候,在奶奶家的农田里,一到收割的季节,在半空中,总会有一群又一群的蜻蜓在那里飞翔。它们和收获的农夫一样忙碌,农民忙着收割,蜻蜓忙着热烈的舞蹈。其实,我知道,它们是留念那金灿灿的谷穗。偶尔,我也会拿着自制的网去追逐它们。可惜,大多时候只是做无用之功。它们是那样轻灵,我笨拙的双脚跟不上它们的舞步,看来我不是一个称职的舞伴。那时的情景,至今想起来依然很美。然而,时间慢慢地将原本鲜亮的颜色磨退。当我看到川沙的诗歌《蜻蜓》时,似乎再次回忆起了那个满是蜻蜓的午后。

《蜻蜓》这首诗歌共三节,围绕着“蜻蜓”这个意象展开了奇妙的联想。诗歌在韵律上变化主要在于:从ing韵到ang韵,再到ing韵。这样的变化,使诵读时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此诗最出彩的地方在于:诗人对于重叠的用法。在本诗的第一节里,就可以看到诗人用了高达八次的“像”比喻词来承接前文,引导下文。并且,在这一节里,诗人巧妙地用词汇重叠的方式来加强自己的思想意蕴。例:“像蜻蜓的翅膀那样晶莹那样闪闪发光,像蜻蜓的翅膀那样晶莹那样闪闪发光那样闪烁你的思想”。这样的技巧运用,加强了“蜻蜓的翅膀”这个独特意象的审美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作者又希望通过重叠的方式,来全面展示出所描绘的意象。如:“像蜻蜓的眼睛那样大大地冰清透明,像蜻蜓的眼睛那样向四面八方开阔地看世界”。在此处,诗人一方面赞叹了蜻蜓那自然纯粹的大眼,另一方面,又把蜻蜓的眼睛能够看四面八方这一客观现象表述出来,并隐喻对蜻蜓能够清晰看世界这个特点的羡慕。把“蜻蜓的眼睛”,这个独特意象的特殊感受,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了。

在后面的两个小节中,也可以看到同第一小节的联系。像对蜻蜓眼睛、蜻蜓的翅膀描绘的不断重复。这样的重复,让诗歌三个小节,看似互不相干,实则相互联系。只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分别阐释了诗人的思想。

在诗中,诗人表达了想做蜻蜓,想做一只红蜻蜓的想法,而上帝却让他是一只黑蜻蜓,是一个人。这种渴望和无可奈何,是诗人发自内心最真挚的感慨。想做一只红蜻蜓,是希望能像一团燃烧着的火一样,在大自然里,散发着自己热情和光芒。想做一只蜻蜓,是因为艳羡蜻蜓的自由,以及同自然相互契合的快乐,希望自己也与自然为一体,感受着生命的跃动。但是事实却不能如愿,作者既不是红蜻蜓,也不是黑蜻蜓,而是一个人。

诗人在他的这首诗歌里面,塑造了一个独特而具有魅力的世界。我在这个世界里,看到了四处飞舞的蜻蜓,它们扇动着晶莹的翅膀,仿佛一件透明的羽衣,在阳光的照射下,散放着晶莹的光芒。和煦的风缓缓送来,它们便顺着风,在大自然里,跳着非凡的舞蹈。与自然成为一体,与天地齐舞,演绎着自由的乐章。冰清透明的眼睛是发现美,寻找美的眼睛,没有世俗的灰尘,只有天地间,最初的感动。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这是一个渴求光明的诗人描绘的诗句,川沙也拥有了一双能够追寻光明的眼睛。其实,自然也给了万物生灵一双至圣的心灵之眼,而人们却已经将它遗落在荒凉干涸的沙地上,而是诗人川沙再现了这本已消失的自然奇迹。虽然,人为万物之灵,但是失去了那双发掘美的眼睛后,自然里存在着那么多的奇迹和感动却无缘相识。因此,作者感到遗憾,遗憾自己是人,而不是蜻蜓。

读这首诗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那颗赤子之心,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歌唱和呐喊,希望追求美好的瑰丽的人生。事实上,随着生命的渐进,人们不能总是停滞在物质的世界中,也应当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去寻找那双遗失在沙漠的心眼。找到在人短暂的生命中,未曾发掘,却在黑夜中闪烁奇异光彩的“闪动着的思想”。

[19-2]童年活在蜻蜓中

张 萍

诗歌中以蜻蜓为意象的并不多见,即使有涉及,蜻蜓也只是作为一个整体意象出现:“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没有彩蝶戏花的明艳妖娆,没有飞蛾扑火的执着无畏,蜻蜓在诗歌中向来是一个被忽视的对象。而诗人川沙却以蜻蜓作为诗歌意象的主题,这是其取材上的一个突破。

未读全诗,只这题目–《蜻蜓》,便让人欢喜。小时候用蜘蛛网抓蜻蜓的场景,及时而又清晰得在眼前浮现。长长的竹竿上套个细铁丝弯成的大圈,看准了墙角或电线上大而完整的蜘蛛网,轻轻挥动竹竿一拂,整张蛛网就甘心得贴在铁圈上充当“打手”。一群人前呼后拥地跑去河边扑蜻蜓……记忆中的蜻蜓总是携带着青草香、河水气。蜻蜓运载着整一个童年。

诗人便采用铺陈、反复的手法,展开全诗。“像蜻蜓的眼睛/像蜻蜓的眼睛那样大大地冰清透明/像蜻蜓的眼睛那样向四面八方开阔地看世界/向蜻蜓的翅膀/像蜻蜓的翅膀那样闪闪发光/像蜻蜓的翅膀那样闪闪发光那样闪烁你的思想/像蜻蜓的翅膀那样轻盈鼓翼/像蜻蜓的翅膀那样轻盈鼓翼在这世间来来去去。”犹如一列刚启动的火车,“轰隆–轰隆–”车轮压铁轨的轰隆声渐远渐快,揪着站台送客的心。全诗开首,诗人就通过诗句的层层递近,音节的渐渐加长造成了一种紧张感。八个连续的“像”,传达了作者强烈的愿望:回复童年。希望自己如蜻蜓般“冰清透明”、“四面八方开阔地看世界”、“闪闪发光闪烁你的思想”、“轻盈鼓翼在这世间来来去去。”这些蜻蜓的特质又何尝不是童年时代的诗人所拥有的。孩子的目光清澈透明,尚未受世俗与礼教的束缚,所以孩子的思维是灵动、开放而又充满惊奇的。他能够与小鸟对话,与乌龟赛跑,看蚂蚁打架,跟星星问好……孩子的世界天马行空,“像蜻蜓的眼睛那样四面八方开阔地看世界”“像蜻蜓的翅膀那样闪闪发光闪烁你的思想”“像蜻蜓的翅膀那样轻盈鼓翼地在世间来来去去。”诗人通过蜻蜓追述童年时代的自己,这也是其为现在的自己寻找一个心灵的寄托。

继而,诗人转向回忆。缓缓流淌的小荷边,露珠在纤细而狭长的草叶上滚落,河面上的雾气使得蜻蜓张开蚕翼般透明的翅膀低低地飞着。红蜻蜓/绿蜻蜓/蓝蜻蜓/黑蜻蜓/白蜻蜓/花蜻蜓,置身于这样一个梦幻的蜻蜓世界中,孩子天真得幻想:“我想是只红蜻蜓”。但结果却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只黑蜻蜓。这是本诗的第一个转折。童年时代以来的惯性思维被打破,当现实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时,诗人流露出了一丝的无奈,但命运无法选择,因为“上帝让我是只黑蜻蜓”。

诗人是乐观的,当发现自己是一只黑蜻蜓时,小小的遗憾之后,亦能平和得接受。黑蜻蜓“那样大大的冰清透明的眼睛”“那样闪闪发光的翅膀”也让诗人引以为傲。此时,诗歌的第二个转折出现。当诗人已经接受自己是黑蜻蜓的现实时,他的观念再一次被颠覆。“上帝却还只让我是/只让我是一个/一个/人”。童年的世界由此彻底被打破,曾经冰清透明的眼睛、闪闪发光的翅膀由此黯淡。全诗以作为一个人的无奈收尾,“只让我是/只让我是一个/一个/人”音节的回旋造成无尽叹息的朗读效果。作为一个人,一个成年人的无奈直入骨髓。此时,形式上虽为全诗的结尾,而实际上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正因为有着作为一个人的遗憾与无奈,所以诗人要:“像蜻蜓的眼睛/像蜻蜓的眼睛那样大大地冰清透明/像蜻蜓的眼睛那样向四面八方开阔地看世界/像蜻蜓的翅膀/像蜻蜓的翅膀那样闪闪发光/像蜻蜓的翅膀那样闪闪发光闪烁你的思想/像蜻蜓的翅膀那样轻盈鼓翼/像蜻蜓的翅膀那样轻盈鼓翼在这世间来来去去。”全诗形成一个闭合式的结构,诗人的构思独具匠心,令人赞叹。

此条目发表在川沙诗歌精品赏析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