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诗歌精品赏析38——诗及赏析:36 安魂曲

(36)安魂曲

——给英子

 

懂诗的女孩

在我的树上

筑下巢穴

褐色的树杈

根在心房

 

失名的宫殿里

三个光屁股的孩童

在彩色玻璃的折光里

拍打着安琪尔的翅膀

用白丝莎巾

拖曳着你的花车

摇着叮叮铛铛的银铃

吹着金喇叭

弹着金竖琴

哼呀呀的儿歌

伴你飞翔

 

你的巢穴

筑在

我心的天幕

无论白昼

还是漫漫长夜

都拥吻着你

 

孩子们的灵

在夜那边很孤独

归来吧

归来

在我的魂里

今世

就睡在

我肉身里的眠床上

在耳孔里

孩子们

有许多玩具

乖乖睡吧

外面的世界冰天雪地、豺狼虎豹

别吵醒你们的妈妈

明天

晨雾中

她还要远行

 

36 Requiem

——to Ying Zi

 

The girl who knows poetry

Built a nest

In my tree

With brown branches and leaves

The root in her heart

 

In the palace with no name

Three naked boys

Flap their angelic wings

In the refection of the multicolored glass

While pulling your flowery vehicle

With a white silk handkerchief

They blow the golden trumpets

And play the golden harps

And sing the children songs

And flying accompany you

 

Your nest is built and it

Clings to the curtain

Of my heart so that

It can embrace and kiss you

During the long day

And night

 

The children and their souls are lonely

In the night

Come back

Return to

My soul and sleep

During this course of life

In the dwelling of my being

The children have many

Toys right beside

My ears

Be good, and sleep

Don’t worry about the snow and ice

Or wolves and tigers

Do not disturb your mother from her dream

She will start her journey

Tomorrow

In the misty morning

                         [36-1]晨雾中,她还要远行

许 婷

在音乐方面,安魂曲是宗教音乐弥撒曲的一个分支,是罗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荣耀经与信经,增加了《震怒之日》。之所以称为安魂曲,是因为唱词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开头(第一句是“主啊,请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安魂曲这个名词在音乐上接受的人比较多,而教会一般将其翻译为追思曲。

西方音乐史上拉索、帕莱斯特里纳、维多利亚等都写过安魂曲。帕莱斯特里亚在1591年创作的《死者弥撒》(Missa pro Defunctis),是安魂曲。1605年,维多利亚担任马德里德斯卡尔扎雷亚修道院管风琴师、唱诗班指挥的时候,创作了一部原先被命名为《悼亡仪式》(Officium defunctorum)的安魂曲,虽然形式上与现在的安魂曲相比有些出入,但庄严的音乐却令人肃然起敬,这些都是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的安魂曲作品。许茨、巴赫、海顿等因为并非天主教徒,因此没有创作安魂曲。19世纪初最出名的安魂曲是莫扎特的那部直到今天还充满了扑朔迷离故事的《安魂曲》。

川沙的这首诗歌《安魂曲–给英子》显然是写给一个叫英子的女子的,这女子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得而知,至少,从诗歌句子里我们可以感知的部分,可以推断,这个叫英子的女子,已然成了诗人川沙的一个珍贵的回忆。全诗简洁的文字中蕴含了一种深深的依恋和思念之情。虽是“安魂曲”式的诗歌,却只字未提到“悲”字,超越了一般人之所作。跳动的思维,灵气的文字,浓郁的感情,无不给“安魂曲”式的诗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开篇五个字“懂诗的女孩”,婉转地交代了英子对诗人的重要。我们知道,诗人一般都是孤独的,他们与这个世俗的世界格格不入,知音难觅,而这里却有一位懂诗即懂川沙君的女孩,可见她的独特及川沙君对她的珍视。紧接着诗人把自己比作一棵树,而英子则在这棵树杈上“筑下巢穴”,融入诗人的世界,与诗人共奏一曲高山流水。“褐色的树杈/根在心房”进一步说明英子在诗人的心里。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一个童话: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水对鱼说:“我看得到。因为你在我的心里。”而诗人的“根在心房”则与此童话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整节层次感很强,由树到树杈,到树根,再到“根在心房”,连接紧密,层层递进。

第二节插入并描绘了一幅浪漫纯真的天堂图。美丽的宫殿里,三个可爱的孩童,光着粉嘟嘟的屁股,一切这样的宁静,未受尘世半点的污染。透明的玻璃,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看孩童“拍打着安琪尔的翅膀/用白丝莎巾/拖曳着你的花车/摇着叮叮铛铛的银铃/吹着金喇叭/弹着金竖琴”,哼着咿咿呀呀的生命之歌,伴着那个懂诗的女孩在飞翔。此刻,懂诗的女孩俨然成了另一个天使,白色纱丝飘飘,花车缓缓移动,铃声叮叮当当,天使在自由地飞翔。

第三节跳跃的笔法,承接第一节,更强化第一节。“你的巢穴/筑在/我心的天幕”,由第一节的“在我的树上”进一步发展到“我心的天幕”。在广阔的心的天幕上,诗人与爱诗的女孩一起分享着属于他们的幸福。“无论白昼/还是漫漫长夜/都拥吻着你”,感受彼此的体温。简单的词语,通俗的句子,却把一个男人对自己女人的爱表现的如此的透彻。

第四节开头“孩子们的灵/在夜那边很孤独”看似写孩子们很孤独,实则借以表达诗人自己更孤独。当心底的孤独寂寞和思念再也排泄不了时,诗人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唤“归来吧”。这是最直白的表达,最原始的感情流露,其中也含有一种轻轻的哀求。把诗人的依恋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归来之后呢?当然是与诗人灵魂的碰撞。“今世/就睡在/ 我肉身里的眠床上”,想想,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境界,看着你的灵魂在我的活着的身躯里安然睡着,幸福的感觉,在这一刻如此的清晰。“在耳孔里”让我们仿佛听到了一个女孩子在耳边轻柔甜蜜的情话和情意绵绵的叮嘱。

也许,此时,诗人突然听到了孩子们的声音,“孩子们/有许多玩具/乖乖睡吧”,用玩具收拢孩子们的心,哄孩子们赶快入睡。孩子们的吵闹可能依然没有终止,诗人发出恐吓“外面的世界冰天雪地、豺狼虎豹”,用大人们一贯使用的办法,吓唬孩子,“外面很冷哦,而且有豺狼虎豹,再吵的话就把你们放到外面去!”紧接着一句“别吵醒你们的妈妈”道出了原因,不是怕吵到自己,而是为了能让“你们的妈妈”我日思夜想的人能够睡个好觉。

“明天/晨雾中/她还要远行”,去哪儿呢?留给我们遐想的空间。此处又把读者带到了第二节所描绘的画面里去,既然只是梦幻,那她终究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世界–梦幻里去。天亮之后,她就会离去,诗人又回到现实生活,还得继续面对孤独。从另一方面想,我们会发现,夜晚发生的种种,也许,只是一场梦,诗人梦醒时分,一切就消失无影了。

当然,“晨雾中/她还要远行”也给了读者缥缈的意境。试想,清晨,薄雾茫茫,一个诗意的女子,带着留恋,越走越远,若隐若现,逐渐消失在一片迷茫中……全诗四节,其中第二节的描写,看似断裂了第一和第三节,实则不然,它给全诗增加了动感和色彩,更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让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这一幅天堂图是活动的,它飘浮在诗里,落到哪里,哪里就开始闪光。

整首诗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尽的思念,诗人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对懂诗的女子的全部感情。我们相信,那个懂诗的女子在一个我们只能遐想的地方思念着川沙君,感受着诗人的爱。

 

                    [36-2]谁来给他安魂

罗堂松

众所周知,D小调《安魂曲》是天才音乐家莫扎特最后的作品,是应瓦尔茨格伯爵的请求为她的亡妻所作。莫扎特应下这个请求后不久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写道:我预料到某些事情将在我身上灵验。果然,莫扎特直到去世也没有完成这部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所以这这部安魂曲也成了莫扎特自己的安魂曲,他在信中的预言最终成了现实。而诗人的这首诗也取名《安魂曲》,和莫扎特的《安魂曲》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诗人对自己的某种预言。伯爵要求作此曲是为了悼念亡妻,而诗人悼念的是谁呢?显然此诗写给的是一个即将离开作者的叫英子的女孩——这女孩或许只是短暂地离开,或许是一次长时间的远行,或许将永远离诗人而去。在这里,诗人也许也不知道。

在诗的一开始诗人就说女孩英子是懂诗的。对于一个诗人,理解是最重要的。英子懂诗,当然这里应该指的是诗人的诗,说明诗人认为英子是理解他的,与他是志同道合的。而接着的“在我的树上/筑下巢穴/褐色的树杈/根在心房”简单形象的四句道出了英子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她是诗人的巢穴(家),在诗人的心房中已深深地扎根。

“失名的宫殿里/三个光屁股的孩童/在彩色玻璃的折光里/拍打着安琪尔的翅膀/用白丝莎巾/拖曳着你的花车/摇着叮叮铛铛的银铃/吹着金喇叭/弹着金竖琴/哼呀呀的儿歌/伴你飞翔”这一节展示的是一幅华丽的图画,它有着美丽的西方的色彩的。这“三个光屁股的孩童”难道不是西方神系中的小爱神丘比特吗?女孩在诗人的心中是如此的美丽,因为只有美丽的女孩才配的上如此美丽的孩童,如此美丽的花车,如此美丽的颂歌,如此美丽的儿歌。“失名的宫殿”,诗人不知道这是在哪里,难道是作者对他们感情的不确定,对感情前景的迷茫?这里,诗人将“声”“色”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彩色的玻璃”、“白丝莎巾”、“叮叮当当的银铃”、“金喇叭”、“金竖琴”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西欧童话。“伴你去飞翔”——尽管知道英子将要离开他,但诗人还是用这么多美丽的意象去祝福她,英子对诗人的意义可见一斑。

“你的巢穴/筑在/我心的天幕/无论白昼/还是漫漫长夜/都拥吻着你”这一节和第一节是相呼应的,再次写道“巢穴”,再次写道“心”。只不过这一节还对同一思想感情进行了一种强化、一种深化、一种升华。“无论白昼/还是漫漫长夜”表示出每时每刻诗人都深爱着英子。“心的天幕”比“心房”又是更深一层次的,“心房”是普通的、自然的,而“天幕”则带有一种神性,是神圣的、圣洁的,这也是对诗人和英子之间感情的一种评价,或是期待吧。

诗的最后一节,是全诗最长的一节,是全诗的升华。“孩子们的灵/在夜那边很孤独/归来吧/归来/在我的魂里/今世/就睡在/我肉身里的眠床上”这里的“孩子们”应该指的就是那“三个光屁股的孩童”,诗人说他们“在夜的那边很孤独”,呼唤他们“归来在我的魂里”暗指英子尽管第二节中如此美丽的意象的陪伴,离开了诗人还是会很孤独的。对“孩童”的呼唤即是对英子的呼唤。“在耳孔里/孩子们有许多玩具/乖乖睡吧/外面的世界冰天雪地、豺狼虎豹”真的是说玩具在诗人的耳孔里吗?当然不是!“在耳孔里”指的是在诗人的心里;然而“耳孔”在这里又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新颖而独特,自然而趣味。“玩具”对于“孩童”来说就是快乐、就是幸福。所以,诗人这样子说是肯定“孩子们”在他这里能得到快乐、得到幸福。“孩子们”难道是诗人和英子的孩子吗?未尝不可。但是是谁的孩子并不重要,这里对象的主角仍然是英子。“今世/就睡在/我肉身里的眠床上”诗人似乎更加肯定自己是英子的最后的归宿。最后,诗人以一个爸爸的口吻对他的孩子们说:“别吵醒你们的妈妈/明天/晨雾中/她还要远行”。这些也都说明“孩子们”是诗人和英子的孩子们,至少诗人自己是这样认为的。“别吵醒你们的妈妈”就如一个慈祥的父亲在家里对他顽皮的孩子们说的,非常的自然亲切,里面没有对孩子们一丝的责备,更多的是流露出对妻子的深深的爱。然而,尽管对英子依依不舍,诗人最后似乎还是认识到了现实——“明天/晨雾中/她还要远行”。这些透露出诗人的一丝的无奈、一丝的感慨,但基调还是一种祝福的感情,一种乐观的态度,诗人认为英子只是去一次“远行”,而不是离他而去。这也反映出作者对他和英子之间感情的肯定、信任与执着。

全诗的基调非常的清新、自然,含蓄地体现出诗人对英子的感情,但又是如此的淋漓尽致,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总的来说给人的感觉是乐观的,但为何取名《安魂曲》呢?D小调《安魂曲》从一开始笼罩全曲的就是一种悲伤的气氛,毕竟它是为亡人的。假如英子真的只是按诗里的说法去一次远行,那么诗人为何用如此悲伤基调的《安魂曲》为诗的题目,而且写明给英子呢?难道真的是诗人对英子的感情如此之深以至于英子的一次远行都让作者感觉得如此难以割舍吗?我看未必。假如诗人真的以为这只是一次“远行”,那么他必定不会用《安魂曲》这么一个基调给全诗定位。无论全诗的内容没有透露出一丝的悲伤,但是单单“安魂曲”这三个字就将诗人出卖了,给全诗烙上了“悲伤”的烙印。所以,这首诗取名《安魂曲》真的就如莫扎特一样,在预言某种东西将在诗人自己的身上灵验。这是诗人对他和英子之间感情的预言——最后真的“安魂”——两个灵魂之间不再有惊心动魄——这份感情起伏最终平息。这更是诗人自己对自己的预言:感情离去了,自己也“死了”。《安魂曲》诗人说是写给英子,到不如说是诗人写给自己的。显然作者期待英子给他的灵魂带来安息,但最后还是意识到他只能独自哀悼——自己给自己安魂。

 

 

此条目发表在川沙诗歌精品赏析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