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和杨柳街的故事

北晔(川沙)原载加拿大《北美周末》周刊2007 5 2文学欣赏栏目

今年的母亲节又要来临了,这个时候,身处加拿大,和所有大陆新移民一
样,隔洋思乡,思念祖国、思念母亲,不由得让我又想起了“杨柳街”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末农民起义时期,地点在重庆的涪陵,也就是中国电影
演员刘晓庆的家乡。涪陵有条杨柳街,街名就是这个故事的来源。传说农民军
领袖大西王张献忠进川时,见人就杀,一直杀到涪陵。有一天,一位妇人带着
两个小孩子在街上行走,背着一个,牵着一个。可奇怪的是,她背着那个大
的,牵着那个小的。官兵就问,你为什么背着大孩子,牵着小孩子呢?妇人答
道,因为大孩子是哥哥家的,小孩子是自己家的。官兵听到妇人这样讲后,都
很感动。他们为什么会感动呢?这些官兵都在外面打仗,自己家里都有孩子。
于是,官兵就对她说,你回家以后,在你家门口插一棵杨柳,这样,我们就知
道你住在那里,不杀你们家人了。这位好心的妇人回去之后,竟把这消息告诉
了所有的街坊邻里。结果官兵一到,发现家家户户门前都插着杨柳,于是毕恭
毕敬地从街上经过,不伤害一个百姓。“杨柳街”从此得名。古代打仗的都是男
子,哥哥出门当兵,妹妹保护哥哥家的孩子甚于自己的孩子,可见当时的家庭
伦理文化。
张献忠死于1647年,这个故事在巴蜀一带传颂了300多年了,可见这个故
事之感人。
关于张献忠屠川,近百年来历史学家发现,四川人几乎都是“湖广填四
川”,从外省迁来的。明末清初,人口大量骤减。当时民谚说:“岁逢甲乙丙,
此地血流红”,“流流贼,贼流流,上界差他斩人头。若有一人斩不尽,行瘟使
者在后头。”张献忠几乎把四川人杀光了。
清乾隆进士彭遵泗着《蜀碧》记载,张献忠嗜杀,有“七杀”之说。他将所
有人,一概杀绝,如李逵之“排头砍去”,不留孑余。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评《蜀碧》论道:“这是讲张献忠祸蜀的
书,其实不但四川人,而是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蜀碧》,总
可以说是够惨的了。” 又说,“那时我还是满洲治下的一个拖着辫子的十四五岁的
少年,但已经看过记载张献忠怎样屠杀蜀人的《蜀碧》,痛恨着这‘ 流贼’ 的凶
残。后来又偶然在破书堆里发见了一本不全的《立斋闲录》,还是明抄本,我
就在那书上看见了永乐的上谕,于是我的憎恨就移到永乐身上去了。”
《蜀碧》序云:“呜呼!蜀非有深怨积怒于贼也,而残忍若此!天实为之
耶?抑人事使然耶?览是集者,必将有叹息江下而不能已者也。故曰:蜀碧
者,哭蜀也。”后人研究张献忠屠川的原因有很多文章或说法,众说纷纭,莫衷
一是。其实,张之屠川,在任何地方,均照屠不误。
张之屠川,在于农民的狭隘,流氓无产者对社会的发泄、破坏和毁灭。鲁
迅所说,正是此辈阴暗心理的真实写照。农民起义,破坏性,流氓性也表现得
最充分。我死了,你必死,留下一片断垣残壁。所以毛泽东也说道:“严重的问
题是教育农民。”
明末,满人以二十万军携妇孺长驱入关而踞中国近三百年,盖因中国人一
盘散沙。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及至无路可走时,便杀尽天下人,让天下与我
俱亡。张献忠屠川正是这种阴暗寡毒心理所致,代表着国民劣根性中黑暗的一
面。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黑暗时期,杨柳街故事里人性的辉光,平凡而伟大
母亲的辉光,还是点燃了那些嗜杀成性的官兵内心里人性的一面,从而穿透历
史,一直辉耀到今天。
在西方,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
赫拉致敬。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
作为母亲节。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青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
些小礼物。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则起源于美国,由Amanm、Jarvis(1864-1948)发
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亲身边,在母亲于1905年世纪,Amanm 悲
痛欲绝,两年后(1907年),Amanm 和她的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
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Amanm 认为子
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多想一想母亲为家庭所付
出的一切。
第一个母亲节于1908年5月10 日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
次节日里,康乃馨被选中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以此流传下来。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
的母亲节。母亲节从此流传开来!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母亲的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岳母刺字。小
人书里,为了抗击金军入侵,岳飞跪在地上,让母亲在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
个字的场面,想必是一般中国人都知道的故事吧。
还有就是关于我们中国伟大的圣贤孟子母亲的故事。相传孟子小时候,父
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
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
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
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
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
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子年少时逃学,他母亲就把织布机上
的线割断,对他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像这些断线一样,成不了布”。
孟子从此勤读,终成著名的学者。孟母没有棍棒相加,逼迫儿子习礼,也没有
谩骂中伤其子须勤学立业。
今天,本文回顾这些关于母亲的故事,正在于让我们在母亲节感念母亲的
好处。无论男女老少,每人都有母亲,由己及人,热爱每一个母亲、每一个妇
女,这个世界就变得无比和平温暖。

此条目发表在文论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