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竞选总统与女权运动

原载《北美生活报》2008 3 8特约评论

“希拉里·洛德汉姆·克林顿”,在新罕布什尔州一个民主党总统竞选会上,希拉里应一名选民要求,在她的总统竞选海报上签名。 希拉里签名的过程,足足用了七八秒钟,全不似众多的名人政客那般,一两秒内一笔带过。
在投入总统竞选的初始,希拉里努力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选民的脑海中,重写她的名字,向选民展示一个真实全面,具有立体感的“希拉里”。
“我叫希拉里,我在竞选总统,”在一个接一个选民云集的竞选会上,希拉里这样介绍自己。 她或许是人们最不真正认识的最著名人物。正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她决定向选民重新介绍自己。

“铁娘子”突然动情,  美国时间1月7日上午,在新罕布什尔州进行的一场小型民主党竞选集会上,气氛并不紧张。当一名女选民问希拉里一个十分友好,甚至略带恭维的问题时―――“作为一个女人,每天走出家门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情。您是怎样在百忙之中还能让自己永远保持良好形象示人的呢?”―――希拉里突然的动情却让所有人始料未及。“这并不容易,并不容易。如果不是我坚信我的事业,我是做不来的。”希拉里脸上的笑容逐渐变得严肃,“你知道,我从这个国家获得了太多的机遇,我不能看着它走错路……选举不是一个谁上去谁下来的游戏,它关乎我们国家的命运,影响我们后代的未来……”希拉里在回答过程中语音带有明显的哽咽,并多次停下来稳定情绪,眼里涌动的热泪被电视和摄影记者准确地捕捉到。她随后也谈到自己感觉非常疲惫,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她自信不会退缩。
希拉里哭了。在数百名媒体记者和更多的选民群众面前,这位美国“铁娘子”、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在回答一个“非常私人”的问题时,竟哽咽得不得不几次中断发言。希拉里这一让人出乎意料的表现立刻抢占北美各大主要电视网及报纸的新闻头条,而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反应也大相径庭。

当地媒体普遍认为正是因为短短几天内的屡屡受挫,希拉里才有了过于情绪化的失态举动;但同时也有评论猜疑,希拉里的举动不按常规出牌,未尝不是背水一战的险招,这样的感情攻势可能博得中间选民,尤其是女性的青睐,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希拉里的眼泪和动情演说在现场看上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场的不少本来尚未决定立场的选民被感动得一起热泪盈眶,纷纷点头,并表示她们相信希拉里说的是心里话,愿意支持她竞选总统。Yahoo、ABC、Youtube等美国主流网站关于这一事件的留言板上,对希拉里持同情态度的留言也占据了相对多数。许多留言者认为希拉里表现出的真诚是最可贵的,也是众多政客所缺乏的―――让她热泪盈眶的正是她对信念的追求而不是软弱。一些女权主义者则以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担任首相时也曾多次流泪来为希拉里辩护,称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并不必须靠掩饰自己真实感情来赢得尊重。在这个意义上,希拉里的眼泪不仅仅是可以原谅的,而且应给她加分。

希拉里的总统竞选,一如她在竞选宣告中所言:“我加入总统竞选,我将赢获总统竞选”,希拉里并引用美国政治奇才,四任总统罗斯福的名言:我在角斗场中,来比喻她战而必胜的信念。在总统竞选的初期,希拉里即宣布了两项她获选总统后的中心政纲,其一是:如果布什总统在离开白宫前,没有终止伊拉克战争,那么,在2009年1月20日,她宣誓就任总统时,她将会结束伊拉克战争;希拉里的另一个竞选保证,便是她已经为之奋力了十多年的国民医疗保健改革,希拉里誓言道:她将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完毕前,实现国民医疗保健的宏大目标。
面对希拉里未竟的政治抱负,在美国尚无第二位女性亲历过。然而,作为一名未来的政治强人,在启动总统竞选的赛程中,希拉里却没有像媒体预期的那样,登台万头攒动的风光仪式,而是选择了一个极不起眼,但又极具意义的场地,开始她的竞选长跑。
希拉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德国总理默克尔等等,我们可以罗列出一长串位于颠峰的女性国家领导人或者说是超级女强人。
无论此次希拉里的总统竞选是否成功,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的女性,今非昔比。
世界女权运动起源欧美国家。女权运动的发展紧紧跟随着人类工业革命的进步,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带来女权运动的飞跃式发展。19世纪末,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女权运动的萌芽,1869年美国妇女选举权协会成立。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女权运动在欧美国家广泛展开。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女权运动牢牢建立在相应的社会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同时它也带动了社会文化,特别是人权运动的发展。
70年代后,新女权运动从美国波及到欧洲以及加拿大、日本等国。联合国曾宣布1975年为国际妇女年.
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随着欧洲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逐渐松动,西方的女权运动开始萌芽。女权运动者的初衷是:自然、法律和造物者对人都是公平的,无论是男还是女。妇女在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上具有和男子相同的权利。英国是女权运动的发祥地。素有女性天堂之称,他们崇尚“女性优先”的绅士风度,尊卑有序。还有女性掌权听政则是国运隆昌的信条。
1914年1月11日,伦敦爆发了著名的女权运动者冲击白金汉宫,向英王乔治五世请愿的行动,这个事件标志着女权运动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人类社会进入19世纪后,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逐渐松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权运动开始萌芽。
女权运动者的初衷是:自然、法律和造物者对人都是公平的,无论是男还是女。妇女在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上具有和男子相同的权利。
大部分的女性主义者在政治上采取整体观的行动路线,他们相信马丁·路德·金所说的:“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不公义都是对所有地方公义的威胁。(A threat to 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因此,有些女性主义者通常都会去支持其它社会运动,比如公民权利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以及最近的父亲权利运动。

女性主义对西方的影响
有些女权运动者认为以下这些方面仍有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但有些并不同意,并且声称基本上已经赢了这场奋战。
对公民权的影响
女性主义在西方社会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影响,当中包括女性投票权;较为平等的工资;提出离婚的主动权与“无过失离婚”的出现;安全堕胎与结扎的权利;获得大学教育的权利等。

此条目发表在文论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