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的轰炸——杨炼诗歌简论(一)

原载加拿大多伦多《星星生活周报》 2001 11 1 文艺栏目

 

大海停止之处(之一)

杨炼

蓝总是最高的 当你的厌倦选中了

海 当一个人以眺望迫使海

倍加荒凉

 

依旧在返回

这石刻的耳朵里鼓声毁灭之处

珊瑚的小小尸体 落下一场大雪之处

 

死鱼身上鲜艳的斑点

象保存你全部性欲的天空

 

返回一个界限 象无限

返回一座悬崖 四周风暴的头颅

你的管风琴注定在你死后

继续演奏 肉里深藏的腐烂的音乐

 

当蓝色终于被认出 被伤害

大海 用一万支蜡烛夺目地停止

 

            意象的轰炸

——杨炼诗歌简论(一)

川沙  2001 11 1 多伦多

简论杨炼的诗歌之于我,似乎是一件有些困难的事情。这就有些象前几天10月23号在Etobicoke的朋友罗珈女士那里为杨炼举行的欢迎会上,我想要选择出几首他的诗来让他在会上朗诵时的感觉一样,颇为费神。 要选择“读懂”、“煽情”、“抒情”的诗篇,面对加拿大海龙出版社社长罗珈女士那天请来的那些一般的诗歌爱好者,面对贵报的大多数一般的诗歌爱好者,面对受到几千年传统中国文化熏陶,又受到“五四”以后白话文对文言文彻底地清洗之后用白话来教育,从五、六、七十年代又和西方文化完全隔离的我们这一代汉语诗歌的阅读者,要理解杨炼的诗歌,特别是他的近几年的诗歌,确实是一件有些困难的事情。八十年代初,作为在中国的“朦胧诗”旗手之一的杨炼的诗歌,其中象征、比喻、转义、注重主观色彩的意象的表现等等,在中国已属让普通读者难以读懂。现在,又在西方世界打了十来年“文学工”的杨炼的诗歌,岂不是他的诗歌更是让人读不懂了吗?!这样打一个比方吧!弗洛依德、爱因斯坦当年也让人想不懂;毕加索、达利、当年也让人看不懂;兰波、波德莱尔当年也让人读不懂;我想,当年白话文也许也让一些人讲不懂了;当然,我的这个比方可能打得不一定恰当。因为,诗歌,特别是先锋派的诗歌,显然其中包含了很多主观化的东西。我想,对于杨炼的诗歌我只能用如下的感觉来介绍。确切说,应该叫传递我对他的诗歌的感觉:

杨炼的诗歌是华丽的,就象一簇簇华丽的鲜花。看似浮华,但是,花茎连接下去的根、根块、根须却密密地连接着汲收着具有丰富内涵的、最原始的远至“先秦”的汉文化的土壤。

读杨炼的诗歌,你会瞬间落入他的诗句的意象的轰炸之中,或者说,有些象节日夜空中那些五彩缤纷的礼花向着你袭来的铺天盖地耀眼的浮华的彩光礼赞。你,几乎无法去理解去看清楚一朵朵具体的礼花的枝微末梢:它们的亮度、色度、组合、它们的后面的什么什么。你,只能从深不见底的无垠的黑暗的对比中去感受礼花的灿烂多彩、面对死亡的强劲的生命力的表现和挣扎、面对黑暗迸发出来的巨大能量的宏丽,那些在黑色的死亡的天幕上用生命之光舞蹈的火焰的花朵的群舞的美,那些发出声、光、形的星的诗的鲜艳的花对你灵魂深出某些东西的感动、和刺激。用礼花来比喻还太无力。

实际上,读杨炼的诗,我更多的感受,是卢那察尔斯基所说的那种“站在悬崖边上观看暴风雨夜里天空中的雷鸣闪电”的“来得更强烈一些的悲剧的美学感受”。这,就象他给我留下的话语一样:

“没有不残忍的诗,没有不残忍的美,没有不锯断的诗人的手指 ……”

我对诗的要素的理解之一是:诗歌是一条在歌曲与歌词这两岸之间流动的一种文字和声音糅合在一块的河流。

有些诗歌更接近于象音乐,有些诗歌在河流里是流向大海。

纵观1980年代初杨炼作为中国寻根诗的旗手写下的《半坡》、《敦煌》等组诗,直至近年他的《同心圆》、《大海停止之处》、《天空移动》等等组诗,创作高潮的时间长度持续近二十年,足迹几乎遍及全世界,然而,这个怀着拳拳之忱的中华赤子,却是仍然固守汉语写作,坚持发扬汉语言文化。我们可以说,杨炼的诗歌就是更接近于象音乐的那一种,是属于宏大的流向交响乐大海的那一种诗歌。

(注1:本文 发表于加拿大多伦多《星星生活周报》文艺栏目,系为该报普通读者而作。)

 

 

 

 

此条目发表在文论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